馆界动态2

发布时间:2025-07-05
来源:来源:江图书馆的历史沿革、场馆特色、馆藏资源、读者服务、文化活动等多个方面入手,展现这座百年老馆的独
点击量:1
在浙江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有一座承载着百年文化传承与知识传播使命的殿堂 —— 浙江图书馆。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中,不仅是浙江省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省级公共图书馆,更是中国国内创办最早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一,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为无数读者照亮了求知的道路。

百年沧桑,铸就深厚底蕴

浙江图书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900 年,其前身为杭州藏书楼。彼时,在时代变革的浪潮中,有识之士意识到知识传播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杭州藏书楼应运而生,开启了浙江近代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先河。1903 年,杭州藏书楼扩充改建为浙江藏书楼,规模与藏书量进一步提升。1909 年,浙江官书局并入,正式成立浙江图书馆,从此踏上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征程。
1911 年,浙江图书馆肩负起守护文化瑰宝的重任,接收管理文澜阁及《四库全书》。文澜阁作为江南三阁之一,其所藏《四库全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浙江图书馆以高度的责任感,精心呵护着这份厚重的文化宝藏,让后人得以领略古代典籍的魅力。1912 年,孤山路馆舍白楼落成,这座建筑融合了中西方建筑风格,典雅庄重,成为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专用建筑之一,并于 1913 年作为总馆向社会开放,吸引了众多读者前来求知问道。
在随后的岁月里,浙江图书馆历经风雨。1931 年,大学路馆舍落成,为图书馆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图书馆被迫迁至南田镇(今温州文成),文澜阁《四库全书》也踏上了艰难的迁徙之路,先后迁至贵州地母洞等地,躲过了战火的洗礼。1945 年年底,图书馆迁回复馆,以孤山路馆舍为总馆,逐渐恢复往日的生机。1951 年,藏书家刘承干捐赠的南浔嘉业堂藏书楼及丰富藏书,犹如锦上添花,极大地充实了浙江图书馆的馆藏资源。1953 年,正式确定馆名为 “浙江图书馆”,这一名称沿用至今,见证了图书馆的发展与传承。此后,随着时代的发展,1998 年曙光路馆区开放,2008 年增挂 “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 牌子,2015 年成立首届理事会,2023 年之江馆区建成开放,浙江图书馆不断拓展自身的服务功能与影响力,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多元馆舍,各具独特风采

浙江图书馆现有之江、曙光路、大学路、孤山路、嘉业藏书楼五处馆舍,总建筑面积近 14 万平方米。每一处馆舍都承载着不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内涵,为读者提供了多元化的阅读与学习空间。
之江馆区于 2023 年 8 月 29 日正式面向读者开放,作为浙江文化新地标 —— 之江文化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犹如一颗闪耀的新星,吸引着无数目光。之江馆总投资 6.6 亿元,建筑面积 8.5 万平方米,地下二层,地上六层,局部九层。一至五层为各类主题阅览室,拥有近 3000 个阅览坐席,负一层为多功能报告厅、临时展厅。这里坚持 “知识的入口,人民的大学” 的定位,以用户服务为核心,巧妙融合数字图书馆、智能建筑及其他新型智能技术,打造成为综合性、研究型、现代化的全省知识信息枢纽和区域图书馆网络中心。场馆内的空间布局充分凸显开放融合、以人为本、绿色生态的设计理念,为读者营造出集研究、学术、体验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 “第三空间”。漫步其中,自然采光与通风系统让人仿佛与自然亲密接触,舒适的阅读环境、先进的设施设备,无不彰显着现代化图书馆的魅力。
曙光路馆区则散发着沉稳与静谧的气息,它是许多老读者心中的知识家园。这里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各类文献应有尽有。馆内的布局合理,设有多个专业阅览室,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无论是专注学术研究的学者,还是热爱阅读的普通市民,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在宽敞明亮的阅览室里,读者们沉浸在书的世界中,只听见笔尖在纸上摩挲的沙沙声,以及偶尔翻动书页的轻柔声响,整个空间弥漫着浓厚的学习氛围。
大学路馆区见证了岁月的变迁,经过修缮与改造,如今已焕然一新。它以独特的历史韵味吸引着众多读者。这里不仅保存着一些珍贵的历史文献与地方资料,还时常举办各类主题展览与文化活动,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深入了解浙江的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走进大学路馆区,仿佛穿越时空,古老的建筑与现代的文化设施相互交融,让人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孤山路馆舍白楼,作为浙江图书馆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古朴典雅的外观,在西湖边的青山绿水间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里珍藏着许多古籍善本与珍贵文献,是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场所。每一件藏品都历经岁月的沉淀,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在白楼内,安静的氛围让人不由自主地放轻脚步,生怕惊扰了这些沉睡的文化瑰宝。读者们在这里可以近距离接触到古代的书籍、字画等,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才情。
嘉业藏书楼位于湖州南浔,是浙江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藏书家刘承干于 1920 年至 1924 年建成,因清帝溥仪所赠 “钦若嘉业” 九龙金匾而得名。嘉业藏书楼建筑风格独特,园林式的布局清幽雅致。楼内藏书丰富,尤其是古籍善本众多,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之一。如今,嘉业藏书楼已成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藏书文化的重要基地,吸引着众多学者与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学习。漫步在嘉业藏书楼的庭院中,欣赏着古朴的建筑、精美的园林,仿佛能听到当年藏书家们对知识的热爱与追求的心声。

海量馆藏,汇聚知识精华

浙江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堪称浩瀚如烟海,截至 2024 年,馆藏实体文献 884.75 万册(件),电子图书 510.58 万册,自建和外购数字资源 401TB。其馆藏以珍贵古籍丰富、地方文献齐全为显著特色,犹如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等待着读者去探索、去挖掘。
在古籍善本方面,浙江图书馆拥有众多稀世珍宝。除了举世闻名的文澜阁《四库全书》外,还包括唐人写经、宋元明刻本、明清稿抄本、名家批校题跋本以及金石拓片等。其中,古籍善本达 15 万册,有 2881 种编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356 部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这些古籍善本不仅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更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每一部古籍都承载着一段历史,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例如,唐人写经以其精湛的书法艺术和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让后人得以领略唐代佛教文化的繁荣;宋元明刻本则以其精美的雕版印刷工艺,展现了古代出版业的辉煌成就。
浙江图书馆还注重浙江省地方文献的收藏,对浙江省方志、年鉴、地图、家谱、报刊杂志等均有完备收藏。这些地方文献犹如一面镜子,生动地反映了浙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变迁。通过研究这些地方文献,人们可以深入了解浙江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为地方文化研究与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例如,浙江省方志详细记载了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名胜古迹、人物事迹等信息,是了解浙江地方历史的重要窗口;家谱则记录了家族的繁衍变迁、世系传承、家规家训等内容,对于研究家族文化与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浙江图书馆还拥有丰富的民国期刊资源。从上世纪初直至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民国期刊,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学、历史、教育等众多领域,共计 204 余种报刊。这些民国期刊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让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那个动荡而又充满变革的时代。
在数字资源方面,浙江图书馆紧跟时代步伐,不断丰富和完善数字资源库。目前已发布数据库 170 余个,其中包括以浙江家谱、地方志等特色资源为主题的自建库 27 个。读者只需通过网络,即可便捷地访问这些数字资源,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与研究。例如,通过浙江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平台,读者可以在线查阅珍贵的古籍善本、地方文献,还可以观看各类学术讲座视频、参加在线学习课程等,极大地拓展了知识获取的渠道与方式。

贴心服务,助力读者求知

浙江图书馆始终秉持 “服务第一,读者至上” 的宗旨,为读者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贴心服务,努力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需求,助力每一位读者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在办证与借阅服务方面,浙江图书馆提供了便捷的办理方式。读者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办理读者证,轻松成为图书馆的一员。在借阅册次与借期方面,个人读者每次可借 20 册图书、期刊或视听文献,其中外文图书不超过 2 册;每 30 天可在信阅平台选借 1 次新书,每次不超过 5 册。少儿读者每次可借 20 册少儿、幼儿借阅区图书,其中之江新馆 - 少儿借阅区 (外文)、之江新馆 - 少儿借阅区 (港台) 童书同时最多可借 2 册。团体读者每次可借 240 册中外文图书。借期方面,个人读者图书、期刊、视听文献借期 30 天,团体读者图书借期 180 天。并且,个人读者所借文献在借期内可续借 1 次,续借期 30 天;团体读者所借图书在借期内可续借 1 次,续借期 60 天。此外,读者还可以通过线上平台进行预约借阅,方便快捷地获取自己心仪的书籍。
为了方便读者借还书,浙江图书馆提供了多种借还方式。读者既可以到馆在文献所在阅览室的自助借书机或人工服务台办理外借手续,闭架图书外借手续在总服务台办理;也可以登录浙江图书馆微信服务号、支付宝生活号、本馆网页和 APP,使用 “信阅” 网借平台自助办理寄递外借。归还图书时,曙光路馆区的图书、期刊可在自助还书区、总服务台、北门 24 小时还书机或传达室还书箱等馆内指定区域归还;光盘(非随书光盘)、盲文文献则归还至文献所在阅览室服务台。之江馆区的图书、期刊可在自助还书机、服务台归还;光盘 (非随书光盘)、盲文文献归还至服务台。同时,读者还可以通过邮寄方式归还所借文献,十分便利。
浙江图书馆还十分关注特殊群体的阅读需求,设有浙江省视障信息无障碍服务中心(以下简称 “视障中心”)、浙江图书馆之江馆无障碍阅览区,为视障用户提供盲文文献、光盘等借阅服务。视障用户每次最多可借 6 册盲文文献,借期 60 天,可预约,不续借;每次最多可借 2 套光盘,借期 60 天,可预约,不续借。并且,视障用户可以通过拨打服务电话或前往服务台办理预约手续,充分感受到图书馆的人文关怀。
在信息化服务方面,浙江图书馆不断创新与完善。读者可以通过 “浙里办” APP、支付宝 “浙里办” 小程序搜索 “浙江图书馆”,进入服务平台,实现图书续借、书目检索、图书荐购、新书通报等功能。此外,浙江图书馆还积极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完成业务应用开发测试及原型评审工作,启动数据中台数据开发工作,启动研发图书分编加工自动化系统、智能书库建设项目,完成视觉盘点、座位预约系统调试等,为读者提供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服务体验。例如,通过座位预约系统,读者可以提前预约图书馆内的座位,避免了到馆后无座可坐的尴尬;通过智能书库建设项目,提高了图书的存储与管理效率,让读者能够更快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书籍。

多彩活动,点燃文化热情

浙江图书馆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平台。多年来,图书馆精心策划并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了广大读者的积极参与,为社会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点燃了人们对文化的热爱与追求之情。
“文澜讲坛” 作为浙江图书馆的品牌文化活动之一,邀请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文化名人前来开讲。讲坛内容涵盖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社会热点等多个领域,为读者带来了一场场知识的盛宴。在这里,读者可以与大师面对面交流,聆听他们的独到见解,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例如,在一场关于中国古代诗词的讲座中,专家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带领读者领略了诗词的魅力,解读了诗词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让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
“文澜展窗” 则通过举办各类主题展览,展示珍贵的文献资料、历史文物、艺术作品等,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展览内容既有对浙江本土文化的深入挖掘与展示,如浙江历史文化名人展、浙江地方民俗文化展等;也有对国内外优秀文化的引进与交流,如国际摄影艺术展、世界文化遗产展等。每一次展览都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让读者在欣赏展品的同时,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澜读书” 活动旨在倡导全民阅读,培养读者的阅读习惯。通过组织读书分享会、阅读马拉松、亲子阅读活动等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为读者搭建了一个交流与分享的平台。在读书分享会上,读者们围坐在一起,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与体会,交流阅读过程中的感悟与收获,激发了更多人对阅读的兴趣与热情。阅读马拉松活动则鼓励读者在规定时间内坚持阅读,挑战自己的阅读极限,营造了浓厚的阅读氛围。亲子阅读活动则通过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的方式,增进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与习惯,让阅读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文澜社会大课堂” 则注重将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展各类培训课程、科普活动、文化体验活动等。例如,举办书法绘画培训课程,让读者学习传统艺术技能;开展科普讲座与实验活动,激发读者对科学的兴趣与探索精神;组织文化体验活动,如传统手工艺制作、民俗文化体验等,让读者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读者的业余生活,还提高了读者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
此外,浙江图书馆还积极与长三角地区和大运河沿线图书馆开展合作,联动举办 “长三角阅读马拉松” 等活动,促进区域文化交流与合作。同时,高质量举办 2024 中华传统晒书大会城市主场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这些活动,浙江图书馆进一步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建设 “书香浙江” 贡献了积极力量。
浙江图书馆,这座百年老馆,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馆藏资源、贴心的读者服务、多彩的文化活动,成为了浙江文化的重要象征,是人们心灵的栖息地、知识的加油站。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浙江图书馆将继续秉承 “传承人类文明,启迪社会民智” 的使命,不断创新与发展,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为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让我们一起走进浙江图书馆,感受知识的力量,领略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