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浙江省内历史最悠久、藏书最丰富的公共图书馆,浙江图书馆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传承文化、启迪思想的精神家园。自 1900 年创建以来,这座百年老馆历经风雨洗礼,始终坚守着 “启迪民智、传承文明” 的使命,在岁月流转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浙江图书馆的历史脉络折射出近代中国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轨迹。1900 年,在维新思想的浪潮中,杭州知府朱智在西湖孤山南麓创办了浙江藏书楼,开启了浙江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先河。1909 年,藏书楼更名为浙江图书馆,正式确立了公共图书馆的定位。抗战时期,图书馆员们带着珍贵典籍辗转迁徙,在烽火中守护文化火种。新中国成立后,图书馆迎来了快速发展期,1998 年,位于曙光路的新馆建成开放,成为当时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省级图书馆之一。如今,浙江图书馆已形成以曙光路总馆为核心,涵盖之江新馆、孤山馆区、大学路馆区的多馆区格局,总建筑面积达 10 万余平方米,为读者提供了多元化的阅读空间。
走进浙江图书馆曙光路总馆,古朴与现代交融的建筑风格令人印象深刻。馆内空间布局巧妙,既有庄严肃穆的古籍阅览室,也有充满活力的青少年阅读区,还有静谧舒适的自习空间。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窗洒入馆内,照亮书架上排列整齐的书籍,也温暖着每一位读者的心房。之江新馆则以 “智慧图书馆” 为定位,采用最新的智能技术,实现了自助借还、智能导航等功能,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孤山馆区坐落在西湖边,红墙黛瓦的建筑与湖光山色相映成趣,这里是古籍部的所在地,珍藏着无数文化瑰宝。
丰富的馆藏资源是浙江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截至 2024 年底,图书馆总藏书量达 700 余万册,其中古籍文献 80 余万册,善本 15 万册,不少藏品堪称国宝级文物。在孤山馆区的古籍库中,珍藏着北宋刻本《范文正公集》、南宋刻本《攻媿先生文集》等稀世珍品,这些泛黄的纸张上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除了古籍外,图书馆的现代藏书也十分丰富,涵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个领域,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近年来,图书馆积极推进数字资源建设,已拥有电子图书 300 余万种、数据库 100 余个,读者通过手机或电脑就能随时随地获取海量知识。
为了让更多人享受阅读的乐趣,浙江图书馆不断优化读者服务。图书馆实行免费开放政策,读者凭身份证即可办理借书证,享受借阅、自习、参加活动等服务。馆内设有多个借阅区,实行全开架借阅,方便读者自主挑选书籍。针对特殊群体,图书馆还提供盲文读物、无障碍设施等服务,让每一位公民都能平等地享受文化权益。此外,图书馆还推出了 “你选书,我买单” 服务,读者可以直接从书店挑选心仪的图书,由图书馆买单后纳入馆藏,极大地提升了图书资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数字化时代,浙江图书馆积极拥抱技术变革,推出了一系列智慧服务。读者通过图书馆 APP 可以实现馆藏查询、图书预约、续借等功能,还能在线阅读电子图书和期刊。“浙图云阅读” 平台汇聚了海量数字资源,让读者足不出户就能畅游书海。智能书架、自助借还设备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借阅效率,也为读者带来了便捷的体验。2023 年推出的 “AI 馆员” 服务,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为读者提供实时咨询解答,成为读者获取信息的新渠道。
文化活动是浙江图书馆连接读者与文化的重要纽带,每年举办的数百场活动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读者参与,而这些活动也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温暖而深刻的印记。
“浙图讲座” 是图书馆的品牌活动,每周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内容涵盖文学、历史、科技、艺术等多个领域。市民李女士是讲座的忠实粉丝,她说:“每个周末来浙图听讲座已经成了我的习惯。在这里,我听到过著名作家讲述创作心路,也听过历史学家解读朝代兴衰,每次都有新的收获。上周的人工智能讲座让我这个老年人也对新技术有了了解,感觉自己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针对青少年群体,图书馆开展了 “小小图书管理员”“阅读分享会” 等活动,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化素养。小学生王梓涵参加了暑期的 “古籍探秘” 活动,他兴奋地说:“老师带我们看了古代的书籍,还教我们用毛笔写字,原来古人是这样读书的!我第一次知道书还能有这么多样子,现在我更喜欢看书了,也知道要好好爱护书籍。”
在传统节日期间,图书馆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春节的写春联、猜灯谜,端午的包粽子、系香囊,中秋的赏月品诗等活动,让读者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退休教师张先生几乎每年都参加中秋活动,他感慨道:“在图书馆过中秋特别有意义,和大家一起读中秋的诗词,听老师讲节日的来历,感觉又找回了小时候过节的氛围。这些活动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而不是只停留在书本上。”
此外,图书馆还经常举办书画展览、摄影比赛、读书征文等活动,为读者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摄影爱好者赵先生的作品曾在图书馆的展览中展出,他说:“能在省图书馆展出自己的作品,我感到非常荣幸。通过这个平台,我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交流创作心得,收获特别大。图书馆不仅是看书的地方,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浙江图书馆还积极开展文化下乡、送书上门等活动,将优质的文化资源延伸到基层。在偏远山区的学校,图书馆设立了流动图书站,让农村孩子也能读到丰富的书籍;在养老院,馆员们定期送书上门,为老人们带来精神慰藉。这些活动让图书馆的服务走出馆舍,惠及更多群众。
一百多年来,浙江图书馆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承载着无数人的文化记忆。从最初的藏书楼到如今的现代化图书馆,它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不断拓展服务边界,创新服务方式。在这里,有白发苍苍的老者静心研读,有年轻学子埋头苦读,有亲子家庭共享阅读时光,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角落。
未来,浙江图书馆将继续秉承 “以人为本、服务育人” 的理念,不断丰富馆藏资源,提升服务质量,创新活动形式,努力成为更具影响力的文化地标和精神家园。它将继续点亮知识的灯塔,照亮人们的求知之路,为推动浙江文化强省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对于每一位走进这里的读者来说,浙江图书馆不仅是获取知识的场所,更是心灵的栖息地,是滋养精神的沃土,在书香氤氲中,见证着每个人的成长与蜕变。